從數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未來的路仍很長
發布時間:2022-04-24 13:44:59 閱讀量:2422
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這是一個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環保意識,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整體環境。今年主題沿用“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地球,聊一聊環境保護。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世界上地球只有一個,因此,保護地球也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今年的主題“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繼續探討人和地球的和諧共處。
地球上有山、有水、有海洋、有陸地、有沙漠、有高原……任何的自然資源都是人們寶貴的財富。為了更好的感知自然,維護自然,我們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即:用泛在感知的手段,把實實在在的物理地球數字化,展現在每個人的手機上,展現在管理者的電腦上,讓它變成一個孿生的、跟實際地球完全一致的,而且和實際地球同樣在變化的球。
其實早在智慧地球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利用數字技術和方法將地球及其上的活動和環境的時空變化數據,按地球的坐標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計算機中,構成一個全球的數字模型,被稱之為“數字地球”。雖然,高速運行的網絡可以幫助完成數據的傳輸,但地球是在實時變化的,且一個個體的變化可能就會引起另一個個體甚至整體的變化,專家認為,數字地球數據的獲取環節過多、過于復雜,讓地面產業無所適從。隨著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技術的出現,為數字地球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數字地球也向著智慧地球轉變。
那么智慧地球是如何保護地球的呢?
根據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將智能技術正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智慧的醫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電力、智慧的食品、智慧的貨幣、智慧的零售業、智慧的基礎設施甚至智慧的城市,這使地球變得越來越智能化。由此看來,目前正在火熱建設的智慧城市其實就是智慧地球的基底。
從環境本身出發,我們有智慧環保系統,依托于遍布全區的監測點形成感知網絡,采集各類設備監測的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噪聲等數據并形成環保數據庫。系統融合其它專業數據資源,實現綜合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展示,客觀真實反映污染現狀,綜合分析污染原因,進而判斷污染來源,追溯污染物擴散趨勢,提供準確、及時的數據信息和科學、高效的指揮平臺,為環境執法和決策提供直接依據。
生態監智能監測系統,以鳥類保護生態智能監測系統為例,通過部署在庫區內的高空長焦攝像機建設前端智能監控點,實現對監測區域的全周期實時覆蓋,實現目標鳥群數據的實時視頻感知與上報,并對監測區域鳥類等進行智能化監測、信息分析和預警,實現鳥類保護工作的信息化、規范化、智能化。
以及基于自然災害預警的地震報警系統、山體滑坡監測系統等,不僅能提前預警自然災害的發生,以便做好相關的相關防護措施,盡可能的減少人員和財產的損失。如,對于山體滑坡的監測,提前預判到相關危險信號,一方面可以通過措施進行加強加固,避免在的真正發生,水土等自然資源的流失,植被的破壞,另一方面可以及時疏散群眾,減少不必要傷亡。
再比如智能交通、數字貨幣等看似與環境并無關系,但細想一下,智能交通減少擁堵的發生,降低車輛的碳排放量就是對地球的保護;數字的應用也是為了支持國家的環保政策……
當然,目前的智慧地球建設還存在諸多的瓶頸,距離真正的智慧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過程中還會遇見挫折,遇見失敗,但是對于智慧地球的美好憧憬仍值得期待!相信未來我們的城市將越來越智能,我們的地球越來越智慧!
來源:智慧城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