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加速 城市生活如何更有溫度?
發布時間:2021-08-27 14:21:28 閱讀量:2944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住房緊張等一系列“城市病”不斷涌現,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光靠5G等技術還遠遠不夠。
試點智慧城市數量已達290個
據人民網報道,自2021年以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青島、杭州、南京、寧波、武漢、廈門等地均已制定或實施智慧城市發展的專項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達到290個。
事實上,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開展了近十年。2012年,《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發布后,較大規模的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工作就已經啟動;2014年,智慧城市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建設新型智慧城市被確認為國家工程。隨后,國家發布了“新基建”的號召、“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等相關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向。來到2021年,各地政府也不約而同地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寫入首要發展任務。根據《數字孿生應用白皮書》預測,到2023年,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
智慧城市的概念,正以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治療“城市病”,不能只靠5G技術
隨著城市高速發展,出現的交通、供水、能源、污染、住房等等所謂“城市病”問題已經在我國大中城市中陸續出現。從2019年開始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突破了60%,其中,廣東、江蘇、浙江這三個東南沿海經濟大省的城鎮化率超過了70%,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城鎮化率更是超過了80%,“城市病”的問題也越發嚴重。
近年來,隨著5G、AI、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與成熟,為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技術層面的有力支持。但是,僅僅通過5G等新型技術只能讓城市達到互聯社會的初期,還無法稱之為“智聯社會”。也就是說,新型智慧城市構建的目的,不僅要讓城市更“聰明”,還要讓城市更有溫度。
建立長效運營機制,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認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各地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部分省市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逐步從供給側建設轉向需求側的滿足,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不再是城市管理者的“試驗田”,逐步成為群眾對智慧城市需求的“定制卷”。
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曾提到,純粹從技術上來推動智慧城市建設非常困難,如果從人的角度出發,圍繞城市中不同主體工作、生活中的痛點構想,將需求細化、拆解、整合,再用技術來解決問題,效果會好很多。
總之,推動新型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從需求側入手,針對性地用技術解決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城市病”;其次,建設者應本著使命擔當,從人文需求、惠民角度活用智聯技術;最后,在保證新型智慧城市配套設施品質基礎上,應建立長效的運營機制,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讓老百姓感覺到這個城市是有溫度的,并且更愿意參與到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中。
來源:曉說通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