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應急產業發展現狀分析:機遇與挑戰共存
發布時間:2021-05-19 17:10:45 閱讀量:1550
應急產業,是為突發事件預防及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提供專業產品和服務的產業。
應急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具有行業交叉特點,涉及裝備、材料、醫藥、輕工、化工、電子信息、通信、物流、保險等,以專用產品和服務為主。應急產業雖使用“應急”,但基本涵蓋了消防產業、安防產業、安全產業、防災減災產業、信息安全產業、公共安全產業、緊急救援產業等。
1、應急產業市場發展潛力大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應急產業發展力量不斷壯大,部分地區打造區域性應急產業基地,產業規模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據媒體報道統計,2019年應急產業市場規模已達1.55萬億元,2025年將達1.82萬億。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公眾安全意識提高,社會各方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由此看來,我國應急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2、應急產業形成“兩帶一軸”空間格局
我國安全和應急產業已經初步呈現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兩帶一軸”(東部發展帶、西部崛起帶、中部產業連接軸)的兩業融合總體空間格局。
“東部發展帶”產業總體規模大,安全和應急產業規模與各省2019年GDP呈正相關,是我國沿海經濟帶健康、安全、高質量發展的堅實保障。其中江蘇省和廣東省產業規模大,位居國內前列。
“西部崛起帶”未來發展空間最大,是我國西部安全和應急產業對外發展和對內保障的大動脈。區域內重慶是我國安全應急產業基地,曾是我國安全和應急產業園區的開路先鋒。
“中部產業連接軸”產業定位的綜合性最強,是推進兩帶發展、推動區域產業鏈形成和聯通的重要橋梁。
3、應急產業機遇與挑戰共存
我國應急產業重處置、輕預防,重硬件、輕軟件,重產品、輕服務,因此應急產業發展不均衡的矛盾較為突出。全國應急產業聯盟報告顯示,應急服務產品發展嚴重滯后,數量占比僅為2%,以事后“救援”為目標的處置救援類產品占比達56%,監測預警類和預防防護類占比分別為24%和18%,這與發達國家“重預防防護”的管理理念還存在較大差距。此外,我國應急產業存在產業集中度低、代表性企業數量較少,產業鏈發展不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國際市場份額較少等問題。
數據來源:全國應急產業聯盟、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應急產業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等方面必將迎來機遇。
4、資本青睞應急產業
疫情的爆發,使得應急產業異軍突起成為新藍海。目前,已有不少企業加速研發、創新,爭取早進細分市場尋找機會。據企查查數據,2016年應急相關企業注冊量僅5493家,2020年疫情爆發,應急產業關注度明顯提升,應急相關產業注冊量26477家,同比增長98.9%。
來源:中商情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