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智慧停車發展取得新成效:破解停車難 著力惠民生
發布時間:2021-03-10 14:47:57 閱讀量:1120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五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城市汽車保有量大幅提高,“停車難”日益成為困擾民眾出行的頑疾,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發展智慧停車新模式、盤活停車資源、加強停車管理、解決供需矛盾,打造更符合居民日常生活及停車需求的民生工程已成為當今社會共識。
破局“停車難”,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城市治理新格局
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的通病,停車位缺口大、供需矛盾集中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尤為突出:“出門5分鐘,停車1小時”是不少有車一族的真實寫照,商場、醫院、學校、交通樞紐等地點更成為停車難、交通擁堵的重災區,城市交通壓力與日俱增。而在北京實施道路停車電子收費改革之前,人工收費模式所帶來的亂收費、現場議價等停車管理現象,更是影響居民出行體驗的首要問題。
為給首都營造順暢、有序的交通環境,還百姓高效便捷的出行體驗,北京市相關管理部門多措并舉破解停車難題:在增量上通過增加建設立體停車庫、新增共享停車位破解供需矛盾;存量上則引入智慧停車管理方式,盤活現有停車資源。2019年,北京市開展道路停車電子收費改革,采用高位視頻設備“AIPARK天眼”為管理設備,以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慧停車管理,同時賦能違停管理、交通綜合治理、四小車治理、重點治安防控、市政綜合管理等領域,實現“經營性收費”向“政府非稅收入”轉變、“人工現場收費”向“電子收費”轉變。
改革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目前,北京道路停車入位率已達到90%以上。電子收費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受到市民的普遍歡迎,因人工收費方式可能產生的現場議價、黑收費、亂收費的現象得以遏制,收費更加規范、透明;泊位周轉率的提高及停車秩序的改善,緩解了停車難及道路交通擁堵問題,切實提升城市道路出行品質,有效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以科技創新賦能城市治理的模式也逐漸推廣至全國,為提升城市停車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惠民利民的城市級民生工程樹立了標桿。
增進百姓福祉,智慧停車列入增城十大民生工程
除了一線城市飽受停車難困擾,三四線城市的停車問題同樣迫在眉睫。增城區作為廣州市的市轄區,僵尸車、亂停放等現象屢禁不止,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政府曾采取種多種措施試圖治理停車難題。
2020年,增城區相關管理部門引入高位視頻泊車管理技術,從老舊停車場的改造、智能化設備的新建、停車管理系統平臺的搭建,全城停車資源的統一管理等領域全面發力,有效解決了增城區的停車難題,實現了增城區靜態交通管理能力的強效升級。電子支付、停車誘導、車位查詢等功能方便百姓一個APP暢停全城,封閉停車場設備升級、數據共享便于管理者科學決策,實現“一個平臺管理全城”。有效提高公眾停車服務水平,為增城區實現城市綜合管理,優化城市空間管理,加快城市交通數字化進程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增城區智慧停車項目已被列入“增城十大民生工程”。項目實施以來,中心城區路內停車泊位周轉率顯著提高,平均周轉率由0.98車次/日上升至4.02車次/日,“停車難”問題有效緩解。完善的智慧停車系統塑造了車、路、人協同發展的智慧化交通環境,為市民提供了更優質的出行體驗,成為人工智能落地智慧停車領域的新基建典范。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 無論是創建交通強國城市范例,還是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停車難”都是繞不開的痛點。數據顯示,城市停車產業占到GDP的 1%,與中國數億民眾的生活出行休戚相關,是“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展望十四五,為滿足民眾日益增加的個性化出行需求,城市管理者及科技企業需各自發揮其市場主體及創新主體作用,以科技賦能智慧停車發展,以更有溫度的民生工程打造順暢、高效、有序的靜態交通環境,真正做到還道于民,切實提升民眾獲得感與幸福指數。
來源:財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