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到底智慧在哪里?
發布時間:2020-12-07 17:02:51 閱讀量:685
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智慧城市經常與數字城市、感知城市、無線城市、智能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區域發展概念相交叉,甚至與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行業信息化概念發生混雜。對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讀也經常各有側重,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于技術應用,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于網絡建設,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人的參與,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先行城市則強調以人為本和可持續創新。
兩大基因
智慧不僅僅是智能。智慧城市絕不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個說法,或者說是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應用,還包括人的智慧參與、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內涵。綜合這一理念的發展源流以及對世界范圍內區域信息化實踐的總結,智慧城市不僅僅是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的方法論應用。
有兩種驅動力推動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二是知識社會環境下逐步孕育的開放的城市創新生態。前者是技術創新層面的技術因素,后者是社會創新層面的社會經濟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創新在智慧城市發展中的驅動作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書記、副院長孟慶國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是智慧城市的兩大基因,缺一不可。
四大特征
智慧城市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絡、Fab Lab、Living 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
全面透徹的感知:通過傳感技術,實現對城市管理各方面監測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類隨時隨地的感知設備和智能化系統,智能識別、立體感知城市環境、狀態、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變化,對感知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處理,并能與業務流程智能化集成,繼而主動做出響應,促進城市各個關鍵系統和諧高效的運行。
寬帶泛在的互聯:各類寬帶有線、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城市中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全面互聯、互通、互動,為城市各類隨時、隨地、隨需、隨意應用提供了基礎條件。寬帶泛在網絡作為智慧城市的“神經網絡”,極大的增強了智慧城市作為自適應系統的信息獲取、實時反饋、隨時隨地智能服務的能力。
智能融合的應用:現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新一代全面感知技術的應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數據?;谠朴嬎悖ㄟ^智能融合技術的應用實現對海量數據的存儲、計算與分析,并引入綜合集成法(綜合集成研討廳),通過人的“智慧”參與,大大提升決策支持的能力?;谠朴嬎闫脚_的大成智慧工程將構成智慧城市的“大腦”。
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智慧城市的建設尤其注重以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注重從市民需求出發,并通過維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強化用戶的參與,匯聚公眾智慧,不斷推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2.0
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理解比較容易,而創新2.0的概念就不易理解。何為創新2.0?
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傳統的以技術發展為導向、科研人員為主體、實驗室為載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正轉向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創新。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如果說創新1.0是工業時代沿襲的面向生產、以生產者為中心、以技術為出發點的相對封閉的創新形態,創新2.0就是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是"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創新"。
主要應用
01智慧政務
政府智慧大腦指揮中心系統囊括六大中樞系統,分別為公安應急系統,公共服務系統,社會管理系統,城市管理系統,經濟分析系統,輿情分析系統,該項目為滿足政府應急指揮和決策辦公的需要,對現有監控系統進行升級換代,增加智能視覺分析設備,提升快速反應速度,做到事前預警,事中處理及時迅速,并統一數據、統一網絡,建設數據中心、共享平臺,從根本上有效的將政府各個部門的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并對整個和平區的車流、人流、物流實現全面的感知,該平臺在和平區經濟建設中將為領導的科學指揮決策提供技術支撐作用。
02智慧公共服務
建設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系統。通過加強就業、醫療、文化、安居等專業性應用系統建設,通過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規范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進城市公共資源在全市范圍共享,積極推動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協調高效運行,在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推動城市發展轉型升級。
03智慧交通
建設“數字交通”工程,通過監控、監測、交通流量分布優化等技術,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監控體系和信息網絡系統,建立以交通誘導、應急指揮、智能出行、出租車和公交車管理等系統為重點的、統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綜合管理和服務系統建設,實現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狀況的實時監控及動態管理,全面提升監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確保交通運輸安全、暢通。
04智慧醫療
重點推進“數字衛生”系統建設。建立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構建全市區域化衛生信息管理為核心的信息平臺,促進各醫療衛生單位信息系統之間的溝通和交互。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以實現醫院服務網絡化為重點,推進遠程掛號、電子收費、數字遠程醫療服務、圖文體檢診斷系統等智慧醫療系統建設,提升醫療和健康服務水平。
05智慧安居服務
充分考慮公共區、商務區、居住區的不同需求,融合應用物聯網、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各種信息技術,發展社區政務、智慧家居系統、智慧樓宇管理、智慧社區服務、社區遠程監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務辦公等智慧應用系統,使居民生活“智能化發展”。
除此之外,還有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綜合體、智慧服務、智慧旅游等多種應用。為幫助理解,我們選用華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來直觀展示。
風險評估
智慧城市在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和提高城市舒適度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可能存在的問題。理論界認為,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如下主要風險,必須加以規避和妥善解決。
技術風險。首先是芯片、操作系統和路由器等核心技術做不到完全自主性,由此帶來非自主性技術風險,使國家安全受到可能性威脅。其次是自有技術風險。智能物體泛在布局與云計算用戶接口開放,增加了信息空間的安全風險因素,導致公民信息泄密。此外超級計算機與RFID芯片高速傳輸通道,可能受水災、地震等影響,導致出現中斷威脅,使得部分物體無法被感知,使得系統控制陷入癱瘓。
服務非均衡化風險。由于產業結構、經濟水平、文化教育和信息化水平等影響,各個地區和行業的人群,在享有智慧城市服務上出現差異,老年人在服務享受上差于年輕人,導致生活出現非便利性。
倫理風險。在智慧城市、物聯網世界,人、物體均會被轉化為數字,并且處于被監控狀態,這將引發人們倫理的思考。
來源:搜狐網/智城市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