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 安防報警服務領域技術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0-10-26 16:22:27 閱讀量:586
2015年,中國安全防范產品行業協會制定發布了《中國安防行業“十三五”(2016~2020年)發展規劃》,五年間安防相關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本文將對安防報警服務領域技術的發展進行簡要概述。
報警運營模式的變化
報警運營服務是人防和技防的結合,初期通過電話線建立聯網報警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安全服務,“十三五”期間,基于SIP的智能監控報警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的報警云平臺成為一種新的趨勢。2016年1月,國內第一個SaaS模式的云告警平臺正式上線,云告警平臺連接各種不同的前端設備和中心系統,實現“云計算”“云存儲”“云服務”。報警運營服務與遠程監控系統更緊密融合,用戶可通過移動互聯終端實施對報警服務的遠程操作、報警信息查詢等功能。
多種報警方式的新應用
(1)聲音事件報警
聲音事件報警是利用聲音采集設備采集的聲音,通過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算法對聲音種類進行分析,對爆炸、尖叫等危險聲音進行報告的一種報警方式。也包括建立文本、語音轉文本的情緒預測模型,對社會上的輿論內容進行話題分析,識別情緒風險性,并及時產生報警。目前由于采集到的聲音多數伴隨大量的噪聲,所以識別率還是偏低,經過深化和實用性的研究,在特定的場所如地鐵、銀行等得到了部分應用。
(2)手機報警
近年來,隨著APP技術的發展,國內多款應急求救APP發布,當遇到劫匪、突發心臟病、突然失火等緊急突發情況可一鍵求救。2018年8月24日,浙江省樂清市的滴滴順風車事件之后,多地要求網約車平臺在APP顯著位置設置了“一鍵報警”功能,讓乘客能通過一鍵報警方式第一時間獲得警方幫助。
(3)一鍵報警
一鍵報警近年來在學校、醫院得到大規模使用,有些地方還通過立法對安裝一鍵報警提出了明確要求,如2019年9月北京教委發布的《北京市中小學校幼兒園安全管理規定(試行)》中規定,學校安裝一鍵式報警裝置并保持完好有效,與屬地接警平臺聯網。2020年7月《北京市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中規定,醫院應當在急診室、診療科室、醫生辦公室、護士站、安檢口等重點部位配備一鍵報警裝置,與安全監控中心和警務室聯網,并接入屬地公安派出所,當醫務人員觸發一鍵報警裝置,民警和醫院治安保衛人員應當立即到現場核實情況,果斷制止違法行為,將違法行為人帶離現場。
(4)AI報警
自從AI的概念提出以后就一直與計算機視覺產生著聯系。2012年以后,我國誕生了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眾多公司;2014年是我國人臉識別技術的轉折點,使人臉識別技術從理論走向了應用;2018年是人臉識別技術全面應用的重要節點,“刷臉”時代正式到來,人臉識別成為智慧城市和公共服務的標配?;谌四樧R別技術的黑名單人員報警、陌生人報警被大量應用于各重點單位的安防系統建設中,另外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也推進了人群密度異常報警的成熟和應用?;谏疃葘W習算法的行為識別技術的成熟,推動了人員跌倒識別報警、暴力行為識別報警、打電話識別報警、隔欄遞物識別報警等一系列應用得以實施。
(5)物聯網報警
通過將有害氣體感知設備、液位感知設備、井蓋異動探測設備、溫濕度感知設備、智慧煙感探測設備、水壓探測設備、風力探測設備、空氣質量探測設備等一系列設備連接到一起,為用戶提供地下管網堵塞、窨井井蓋異動、消防水壓過壓欠壓、消防水箱水位不足、火災、空氣質量等一系列報警服務。物聯網所帶來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改變正驅動著報警服務行業朝方案化、集成化的方向演進。
大數據分析預警的發展
作為信息時代海量數據的來源之一,安防視頻監控產生了巨大的信息數據,很多地方圍繞社會綜合治理、新型犯罪偵查、反恐等迫切需要,結合各地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建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開展了以大數據智能應用為核心的大數據分析預警研究,提高了預測預警能力和綜合指揮能力。如通過同進同出預測挖掘潛在人員關聯關系及其關系密切程度,利用車輛通行記錄、人臉識別結果、車輛登記等記錄挖掘車輛與車輛、車輛與人的關聯關系及其關聯度,最終得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利用社區公共區域視頻監控系統中的人臉識別結果,結合水、電、燃氣、熱氣等遠傳等數據建立老人活動異常預警模型,識別老人潛在異常活動及置信率。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國內就有利用同行航班、同行車次、周邊社區確診、疫情全國分布等數據分析來預測某些地區疫情爆發的風險等。
來源:中國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