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并再吞并,安防存儲企業亂戰背后的血與淚
發布時間:2020-10-16 09:50:57 閱讀量:605
隨著我國數字化的不斷發展,視頻監控對安防存儲空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較于其他傳統行業來說,安防行業對于存儲的要求格外的高,既要求能夠高效寫入和輸出,又要求龐大的存儲空間,而在此之上,則誕生了以B端為主的安防存儲市場。
據IDC統計顯示,全球近90%的數據將在這幾年內產生,預計到2025年,全球數據量將比2016年的16.1ZB增加十倍,達到163ZB。
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目前能夠提供專業安防硬盤的僅剩下了希捷、西數、東芝三家企業。而安防老油條們都知道,在十多年前,安防存儲市場可真是個群雄并起,魚多水深的戰亂年代。
2000年以前,被遺忘的記憶
早期的安防監控系統使用單位主要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和特殊的單位和部門,系統由前端的模擬攝像機,后端的矩陣、磁帶錄像機和CRT電視墻構成。
除了磁帶存儲外,當時還有PC式硬盤錄像機,嵌入式硬盤錄像機等。但彼時國內安防市場還是外資企業的天下,存儲市場的利潤大頭落入了韓資、日資其企業手中。而且當時存儲設備不僅價格昂貴,回看的時候還不能持續錄像,可以說是很不方便。因此市場上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存儲方式來取代它。
而隨著MPEG4的到來,基于H.263、H.264的新一代數字化存儲方式橫空出世,而這也就催生了一個劃時代產品的出世——DVR。
DVR橫空出世,數字化存儲時代來臨
提起DVR,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對于安防行業有著劃時代意義的編解碼標準——H.264。
在H.264橫空出世以前,國際上制定視頻編解碼技術的組織有兩個,一個是“國際電聯(ITU-T)”,它制定的標準有H.261、H.263、H.263+等,另一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它制定的標準有MPEG-1、MPEG-2、MPEG-4等。而H.264則是由兩個組織聯合組建的聯合視頻組(JVT)共同制定的新數字視頻編碼標準,所以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高級視頻編碼(Advanced Video Coding,AVC)的第10 部分。
所以H.264作為視頻編解碼標準,是得到全世界所有安防企業認可的,且在當時具有更快速度讀寫的編解碼方式。
而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安防存儲設備,則是DVR。
DVR,全稱為Digital Video Recorder(硬盤錄像機),即數字視頻錄像機,相對于傳統的模擬視頻錄像機,采用硬盤錄像,故常常被稱為硬盤錄像機,也被稱為DVR。
它是一套進行圖像計算存儲處理的計算機系統,它集合了錄像機、畫面分割器云臺鏡頭控制、報警控制、網絡傳輸等五種功能于一身,用一臺設備就能取代模擬監控系統一大堆設備的功能,所以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所有安防設備用戶的歡迎。
從模擬到數字,這不僅是安防設備的一次進化,對于安防存儲來說也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在安防存儲方式上,我們也正式進入了硬盤時代,而彼時做硬盤的廠家有很多,西數、希捷、IBM、三星、日立、邁拓、昆騰、富士通、東芝等眾多廠商群雄逐鹿。
而那時安防存儲硬盤的市場,水極深,一塊同樣存儲空間的硬盤,其價格、轉速、傳輸速率、平均訪問時間完全不同。很多廠商或者用戶都是圖幾十塊錢的便宜,結果卻吃了大虧。
那時的中關村,各式各樣的硬盤幾乎是店家的主打貨,日系、韓系、美系甚至是雜牌的硬盤都在市場里打的不亦樂乎。由于硬盤市場的不透明性,那時的安防硬盤市場不可謂不亂,每家硬盤廠商都在不斷推出新品,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慶幸的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幾家大的硬盤企業開始吞并其他企業的硬盤業務,而在安防市場,三國鼎立的局面也逐漸開始形成。
而這三家,就是我們熟知的西數、希捷和東芝。
(此外,借助H.264和DVR的發展,日后的兩大安防巨頭也順勢崛起,它們就是我們熟知的海康和大華)
吞并頻出,硬盤存儲三巨頭出現
2011年12月19日,希捷官方宣布以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三星的硬盤(HDD)業務,而在此之后希捷一舉占領了安防硬盤市場40%的份額。
事實上,2000-2010是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高速時期,各類硬件的更新迭代速度非??臁哪莻€時代過來的人想必都聽過這么一句話:“再等等,反正3個月后就有新一代的產品問世。”
高速的產品迭代需要的則是大量的研發資金,這是很多中小硬盤廠商消耗不起的,而隨著一個個硬盤廠商被耗死,安防存儲硬盤之爭很快就變成了“大國游戲”。而其中的佼佼者,正是上文提到的希捷、西數和東芝。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硬盤行業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行業,每當市場競爭激烈時,硬盤行業就會出現一個詞——收購。而這三家企業,正是群雄逐鹿過后最后站著的人。
在2000年前后,是硬盤企業競爭最激烈的時刻,當時各大硬盤廠商均有一定的占有率。第一的是希捷,接著是西部數據、邁拓、日立以及其他品牌。當時多數人認為這樣的格局會長期維持下去,結果一年之后,邁拓的份額被日立超越,而2005年底更是悄無聲息地被希捷(當時全球第一)收購。
2004年,群雄亂戰
伴隨著收購,整個硬盤市場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少。在2006-2009年,安防硬盤市場只剩下希捷、日立、西部數據、三星、東芝、富士通六家了。2009年2月,富士通被東芝收購,形成大家熟悉的“春秋五霸”時代。
越來越少的廠商,以及越來越強的希捷和西數
2010年,西數終于實現了多年的夙愿,超越希捷成為硬盤老大。2011年希捷收購三星、西數收購日立硬盤,自此形成安防硬盤“三國鼎立”時代。然而三家還沒來得及相互制衡,瓜分市場時,一種新的存儲技術在安防領域開始廣泛應用,并迅速給予了硬盤廠商沉重的打擊,那就是云存儲技術。
半路殺出程咬金,云存儲迅速占領市場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1080p分辨率幾乎成為了安防項目采購的最低配置,而大量高清視頻素材的采集給予了傳統硬盤廠商想象不到的壓力。
舉例來說,以一個小型的平安城市項目為例,幾千或上萬的點位數已經成為常態,如果按照1000路1080p前端,8Mb碼流來算的話,每秒產生的數據量就有8GB。
面對如此大的數據量,傳統硬盤廠商的存儲量明顯不夠。還是以平安城市項目為例,當時安防市場主流集中存儲的機型為24盤位和36盤位,如果安裝6T硬盤,只能對400路1080p分辨率,2Mb碼流的視頻存儲18天,超過這個時間,系統就會自動進行循環刪除。
而智慧城市的存儲最低時效是3個月。
此外,容量和性能初步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之后,安全問題成了最終的考慮點。
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如何保證設備長時間運行數據不丟失?服務器也好,硬盤也好使用壽命大多在5年至10年之間,設備損壞可以更換,但如何實現將損壞存儲介質之中的數據成功恢復呢?
傳統存儲都是通過磁盤之間做raid組來 實現容錯。Raid是將多塊物理磁盤虛擬成一塊邏輯 磁盤的一種技術,監控領域應用比較多的是raid5模式,可以實現1塊raid組中一塊硬盤發生損壞,壞盤中的數據能自動恢復到raid組中,初步具備了容錯性。
但raid方式只是將容錯的基本單位停留在了硬盤上,如果服務器節點故障,仍然會造成單點數據丟失。這些硬傷都在安防智能化浪潮下直接制約了硬盤廠商的發揮。
同時,在硬盤賽道上戰斗了一輩子的三巨頭們怎么也想不到,來自互聯網技術的IT企業會用云技術這把劍來進行半路超車。
云存儲是在云計算這個概念上延伸而來的,指通過集群應用、網絡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功能,將網絡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件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的功能。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在用戶內部構建用戶的私有云來實現視頻的實時存儲。
云存儲相對集中存儲主要有兩個優勢。第一,實現了負載均衡,由軟件來統一調盤。防止局部讀寫速度異常。第二,云存儲具有極大的容災性,通過構建復數的存儲池,來實現當一個存儲池壞掉時,另一個存儲池仍然能夠讓數據不丟失,業務不中斷。
這樣一套硬件滿足所有存儲業務的軟件理所當然的受到了所有安防廠商的歡迎。時至今日,云存儲已經成為了安防存儲的主流,就連家用攝像頭也統一采用云存儲的方式,通過互聯網用戶可以實時瀏覽家中情況。
而云存儲誕生后,目前硬盤廠商的爭霸也已經塵埃落定,西數和希捷擁有無可爭議的行業霸主地位。
而面對安防存儲的逐漸云化的現狀,希捷和西數近年來針對安防行業推出了多種新技術,比如雙磁臂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云應用技術等等。
硬盤廠商不甘示弱,雙磁臂技術針對安防行業大幅提升存儲效率
此外,硬盤的容量也進一步得到提升,目前18、20TB的硬盤已經廣泛應用于安防行業,并持續帶來價值。
目前其實存儲行業的競爭已經接近尾聲,云存儲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存儲,而傳統硬盤存儲行業也已經洗牌完畢,雙方這種互相競爭、互相進步的格局,恐怕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而安防行業自己也在不斷將硬盤技術轉化為產品,比如海康的C2000系列硬盤,大華系列硬盤等等。
而存儲行業的逐漸穩定,對于安防行業來說,將產生更大的價值,畢竟當行業逐漸穩定,我們再也不用在中關村跑斷腿了,不是嗎?
來源:幫尼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