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工智能政策匯總:人才政策更傾向基礎層與復合型人才
發布時間:2020-07-27 09:57:24 閱讀量:640
政策頒布層層推進
2015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首次將人工智能納入重點任務之一,推動中國人工智能步入新階段。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戰略確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三步走戰略目標,將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2017年12月,國務院頒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從培育智能產品、突破核心技術、深化發展智能制造、構建支撐體系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詳細規劃了人工智能在未來三年的重點發展方向和目標。
2019年3月,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人工智能升級為智能+;2019年6月,人工智能治理原則首次被提出,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政策。
提出發揮人工智能在抗疫中的作用
2019年爆發的疫情進一步催化了人工智能能夠在多場景發揮重要意義。在2020年2月,工信部發布了《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 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提出在疫情管控、診療、辦公、教育、疫苗研發等多方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
隨后,在2020年3月,科技部發布了《關于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在重點舉措的“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工智能是其中的一項。此外,科技部還提出,編制面向智慧醫療、智慧農業、公共衛生、智慧城市、現代食品、生態修復、清潔生產等應用場景的技術目錄,在國家高新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打造示范應用場景,推動實施一批醫療健康、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教育等新興產業技術項目,引導消費和投資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在2020年3月的《關于開展產業鏈固鏈行動推動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的通知》中提到,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一大主要領域。
此外,人工智能相關法律法規問題在2020年6月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中提及,提到要加強立法理論研究,重視對人工智能、區塊鏈、基因編輯等新技術新領域相關法律問題的研究。
2020年多地出臺人工智能政策
2020年,加快人工智能建設仍然是各地方關注的重點,各地方政府再次出臺政策推進本土人工智能的發展,如北京在《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提到,推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機器人等高端裝備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并且重點提出人工智能基礎層的算力、算法和算量的建設。山東省在《關于加快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建設,推動人工智能、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協同創新。值得關注的是,重慶共發布了兩項人工智能政策,其中提到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將實施22個項目,投資額約284億元。
人才培養政策更傾向基礎層與復合型人才
相較于國外,我國高校人工智能培育起步較晚,但近年來我國在人工智能學科和專業加快推進,多層次地促進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成。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2019年,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得首批人工智能專業建設資格。2020年3月,教育部再次審批通過180所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
2020年1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印發《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并重的培養體系,著力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水平。2020年3月,科技部等部門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
從政策上的頒布可發現,我國人工智能人才政策越來越重視人工智能基礎層人才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浙江省專門制定人才引入政策
作為繼2017年中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后首個省級層出臺五年產業規劃的浙江省,為引進人工智能高素質人才,早在2018年就專門制定了《浙江省加快集聚人工智能人才十二條政策》,旨在五年內集聚50位國際頂尖人工智能人才、500位科技創業人才、1000位高端研發人才、10000名工程技術人員和10萬名技術人才。同時,浙江省還設立了40億元人工智能人才產業發展母基金。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文章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吳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