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救援前路漫漫,城市鄉村之需求如何才能滿足?
發布時間:2020-06-23 13:19:58 閱讀量:872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閑暇之余前往水邊消暑度夏是不少人的選擇。無論是河邊亦或是海邊,看似避暑佳地的背后,實則暗藏殺機。21日下午,重慶潼南區8名小學生周末放假自發相約,到童家壩涪江河一寬闊的河灘處玩耍,期間有一名學生不慎失足落水,旁邊7名學生前去施救,造成施救學生一并落水。截至今日7時10分,經全力搜救打撈,重慶潼南區8名落水小學生全部打撈出水,均已無生命體征。
今年夏天,縱使是疫情之下對外出人數有一定影響,但各地溺亡事件依舊頻發。上周6月14日廈門一男孩落水一男孩救援,最終兩人一同溺水身亡;同日遼寧大連一名中年女子和一名18歲小伙不幸溺亡......據不完全統計,近一月內,全國多地共計溺亡22人。
溺水事故接二連三,一次次慘痛的教訓,給社會、給家長敲響了警鐘。悲劇之下,我們也應當反思,除卻相關安全教育的缺失外,應急救援的建設,是否也存在一定錯漏?
舊時難點重重的應急體系建設
在曾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公共安全形勢嚴峻復雜,深入推進應急體系建設面臨風險隱患增多、諸多矛盾疊加的挑戰。從我國應急體系發展現狀看,與嚴峻復雜的公共安全形勢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重事后處置、輕事前準備,風險隱患排查治理不到位,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信息資源共享不充分,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應急管理基礎能力亟待加強;應急隊伍救援裝備和核心能力不足,專業和區域分布結構不均衡。
且應急物資儲備結構不合理、快速調運配送效率不高,資源共享和應急征用補償機制有待健全,應急信息發布和傳播能力不足,公共安全科技創新基礎薄弱、成果轉化率不高,應急產業市場潛力遠未轉化為實際需求,應急保障能力需進一步提升;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時期,與城市安全保障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壓力加大;
同時基層應急能力較為薄弱,公眾參與應急管理的社會化組織程度較低,公共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總體薄弱,社會協同應對機制有待健全。
政策助推下,今朝應急安全體系發展如何?
自2018年全國兩會上改革組建應急管理部以后,加上相關文件的出臺,規劃至2020年,安全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到2025年,安全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部分領域產品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家安全產業示范園區和國際知名品牌建設成果顯著,初步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安全裝備制造集群;安全與應急技術裝備在重點行業領域得到規?;瘧?,社會本質安全水平顯著提高。
計劃之下,眾安企以技術入局,安防企業從最初的被集成轉向擴充應急產品線,將應急納入企業的產品鏈條中。通過將信息通信技術、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大研發投入,將應急產業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等方面推向前所未有的巔峰。
攻克一批產業前沿和共性技術。聚焦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需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安全技術與裝備科研為重點方向,通過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符合條件的災害防治、預測預警、監測監控、個體防護、應急救援、本質安全工藝和裝備、安全服務等關鍵技術的研發。
重點發展用于高危作業場所的工業機器人(換人)、人機隔離智能化控制系統(減人)、危害自動處理與自動隔抑爆等安全防護裝置或部件、交通運輸領域的主被動安全產品和安全防護設施等。城市安全領域,重點發展智能化巡檢、集成式建筑施工平臺、智能安防系統等安全防控產品。綜合安全防護領域,重點發展電氣安全產品、高效環保的阻燃防爆材料及各類防護產品等。
勢頭雖好,不足之處也要格外注意
我國鄉村與城市的發展失衡由來已久,就當前來看,雖然鄉村城鎮的穹頂有雪亮工程籠罩,但就應急安全體系總體而言,依舊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加之近年來,一些鄉村自然災害發生比較頻繁,特別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社會矛盾復雜、各種矛盾交錯,加之突發事件的性質、時間、地點和條件的差異性,處置突發事件十分關鍵,應急管理工作成為農村社會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認識上談,一是要形成定期研究應急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方案和指導意見;二是要從社會層面上提高認識,這是推動應急管理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只有公眾應急意識提高了,社會整體的應急管理意識才會增強,大家有了自我保護意識,才會有效阻止和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
從規劃上講,要做好規劃,對本地區的總體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和完善。結合本地實際,加強對行業應急預案、部門專項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政府應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督促和檢查。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制訂的各類專項應急預案要盡量覆蓋本地區、本行業,并與各級、各類相關預案搞好銜接,各類預案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從落實上說,根據 《國家總體應急預案》的規定 ,要按照現行事權 、財 權劃分原則,健全鄉鎮、村 應急資金撥付制度 ,建立應急管理專項基金,對規劃布局的重大建設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建立健全鄉鎮、企業、社會相結合的應急保障資金投入機制,適應應急隊伍、裝備、交通、通信、物資儲備等方面建設與更新維護資金的要求。
例如,根據鄉村地廣人稀的特性,可以采用三維仿真技術、以典型事故應急預案為藍本,實現應急救援的仿真推演。推演過程通過構建事故場景,設定推演環境、災害、資源等,結合預案、案例、知識、流程等,多方協同參演。以二維GIS、三維仿真為展現方式,包括導調端、指揮端、執行端和評估段,使整個應急救援過程的效率大幅提升,拯救人民于危難之間。
結語
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工作是國家發展、樹立大國形象的頭等大事,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保障,應急產業越來越受到政府、企業和社會的關注。
但即便是各方加持努力之下,我們也不當掉以輕心,認為萬事大吉、后顧無憂。畢竟老話說得好“淹死的都是會水的”,如果個人不樹立正確的認識,那么再優秀的應急安全系統也是白搭。
來源:智安物聯網/作者:縉霄